【巧舌如簧是什么意思】“巧舌如簧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口才很好,能说会道,尤其指说话流利、善于辞令,但有时也带有贬义,暗示其言辞花哨、不切实际或虚伪。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只会空谈、没有实际行动的人。
一、成语解释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巧舌如簧 |
| 拼音 | qiǎo shé rú huáng |
| 出处 | 《诗经·小雅·都人士》:“彼都人士,狐裘玄黄。维是哲人,为尤之光。彼都人士,羔裘玄袘。维是哲人,为尤之光。”(后世引申为“巧舌如簧”) |
| 释义 | 形容人说话动听、能言善辩,但有时带有贬义,指言辞华丽却无实质内容 |
| 近义词 | 能说会道、伶牙俐齿、口若悬河 |
| 反义词 | 呆头呆脑、笨嘴拙舌、沉默寡言 |
二、使用场景
| 场景 | 说明 |
| 日常交流 | 用于夸赞某人语言表达能力强,如:“他真是巧舌如簧,能把死人说活。” |
| 批评他人 | 用于指出某人只说不做、言过其实,如:“他只是巧舌如簧,根本没有实际行动。” |
| 文学作品 | 在小说、剧本中常用来刻画人物性格,如“他是个巧舌如簧的骗子。” |
三、使用注意
- “巧舌如簧”虽然强调语言能力,但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带有褒贬两面性。
- 使用时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合适,避免误用或引起误解。
- 在正式场合中,建议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更合适的表达方式。
四、总结
“巧舌如簧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既可用于赞美,也可用于批评。理解其含义和适用范围,有助于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更加准确地运用。在使用时,应注意语气和语境,以确保表达得体、恰当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