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巧舌如簧的词语意思】“巧舌如簧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口才极好,能言善辩,但有时也带有贬义,指说话不切实际、花言巧语。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都较为常见,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掌握中文表达。
一、词语解释
| 词语 | 巧舌如簧 |
| 拼音 | qiǎo shé rú huáng |
| 出处 | 《诗经·小雅·桑扈》:“巧言如簧,颜之厚矣。” |
| 含义 | 原意是形容人说话动听,像乐器一样悦耳;后多用于贬义,指人花言巧语、善于诡辩。 |
| 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的语言能力或说话方式,常带讽刺意味。 |
| 近义词 | 能言善辩、巧言令色、花言巧语 |
| 反义词 | 呆若木鸡、笨嘴拙舌、直言不讳 |
二、词语来源与演变
“巧舌如簧”最早出自《诗经》,原句为“巧言如簧,颜之厚矣”,意思是说一个人说话像乐器一样动听,但脸皮却很厚。这说明古人已经注意到“口才”与“品德”之间的关系。后来,“巧舌如簧”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,广泛用于描述那些擅长言辞但可能不够真诚的人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| 场景 | 示例句子 |
| 日常对话 | 他总是巧舌如簧,让人真假难辨。 |
| 文学作品 | 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巧舌如簧的骗子,骗走了许多人的钱财。 |
| 批评他人 | 这个人虽然巧舌如簧,但做事并不靠谱。 |
| 教育场合 | 老师提醒学生不要只追求口才,更要注重实际能力。 |
四、总结
“巧舌如簧”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,既可以形容一个人语言能力强,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言过其实、不讲诚信的人。在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,避免误解。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它。
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形式的展示,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“巧舌如簧”的含义及用法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