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七擒孟获的故事】“七擒孟获”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一段著名历史故事,出自《三国志》和《三国演义》。故事讲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平定南中(今云南、贵州一带)叛乱时,对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采取了七次擒获又七次释放的策略,最终使其心服口服,归顺蜀汉。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与仁德,也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与军事才能。
一、故事总结
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,为了稳定蜀汉政权,决定亲自率军南征,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。南中地区由蛮族首领孟获领导,多次起兵反叛。诸葛亮采取“攻心为上”的策略,七次擒获孟获,但每次都将其释放,并以诚恳的态度劝其归顺。最终,孟获被诸葛亮的诚意所打动,主动投降,南中从此安定,成为蜀汉的重要后方。
二、七擒孟获关键过程一览表
| 次数 | 时间 | 擒获方式 | 孟获反应 | 结果 |
| 第一次 | 建兴元年(223年) | 被伏兵围困 | 不服 | 释放 |
| 第二次 | 建兴二年(224年) | 被诱敌深入 | 仍不服 | 释放 |
| 第三次 | 建兴三年(225年) | 被设陷阱俘虏 | 仍不服 | 释放 |
| 第四次 | 建兴四年(226年) | 被设计引出营寨 | 仍不服 | 释放 |
| 第五次 | 建兴五年(227年) | 被蜀军包围 | 仍不服 | 释放 |
| 第六次 | 建兴六年(228年) | 被部下背叛 | 仍不服 | 释放 |
| 第七次 | 建兴七年(229年) | 被蜀军彻底击败 | 心服 | 归顺 |
三、故事意义
“七擒孟获”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,更是政治智慧的体现。诸葛亮通过耐心和诚意,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,使得南中地区长期稳定,为蜀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。这个故事也被后人传颂,成为“以德服人”和“智取”的典范。
四、历史与文学的区别
虽然“七擒孟获”在《三国志》中并未详细记载,但在《三国演义》中被大大渲染,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情节。小说中的描写更加生动,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,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。
结语:
“七擒孟获”不仅是一段历史佳话,更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智慧象征。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胜利不仅仅是武力上的征服,更是人心的赢得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