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春秋时期,齐国有一位贤臣名叫晏子,以智慧和清廉著称。他曾被齐景公任命为东阿的长官,负责治理这片土地。晏子上任后,勤政爱民,廉洁奉公,尽心尽力地为百姓谋福祉。然而,三年之后,景公却突然召见他,并当面责备他。
“我当初认为你有才干,才将东阿交给你治理,可现在看来,你似乎并不如我所想。”景公语气严厉地说,“东阿的百姓生活如何?赋税是否合理?政务是否井然有序?你到底做了些什么?”
面对君主的质问,晏子并未慌乱,而是沉着应对。他没有为自己辩解,而是平静地回答:“臣在东阿任职三年,未曾接受过任何贿赂,也未曾私下收取百姓的财物。臣只顾着为百姓办事,不求私利,也不怕得罪权贵。但正是因为这样,东阿的百姓虽然富足了,却让一些权贵感到不满;而那些贪图私利的人,反而觉得我不近人情。”
晏子接着说:“如果我为了讨好您而迎合权贵、虚报政绩,那东阿的百姓恐怕早已受苦。臣宁愿让您生气,也不愿让百姓受苦。”
景公听后,沉默良久,最终意识到自己的误解。他感叹道:“原来如此,我错怪你了。”于是,他不仅赦免了晏子,还对他更加信任,并继续委以重任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贤臣往往不追求表面的赞誉,而是坚持正义与公正。他们不会因一时的责难而动摇信念,也不会为了取悦上级而牺牲百姓的利益。晏子正是这样的典范,他的忠诚与智慧,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仰。